明人以复古为尚,常常出現以复古为主題的玉器,其中以玉为上古青銅器造型的器物,更是多见。这种以青銅器为造型的玉器,一般用作明代书房的陈设,沒有实际
的盛放功用,多只用作欣赏,或作为花插。不过明人在玉器模仿上古青銅器的时候,並不能完全恪守青銅器的形制,常常只是取其意形,纹饰和造型上並不经得起细
致推敲,可見当时古人一颗复古之心。
要达到仿古玉的目的,既要取型又要用色,其色既是指沁色。古代玉器人工染黑的方式大致有二种,一是漆染,明代称「黑漆古」,清代称「老提油」,另一种即是火烧玉。玉在火中烧一定程度会变黑,晚清时期宫廷失火,曾烧毁了大量的器物,被烧玉器中产生的颜色变有白、灰和黑色。而传世古玉有部分是人工刻意仿古烧烤而成。
元 黑白玉雙魚 6 cm
玉質晶瑩溫潤,包漿自然,緻密溫潤。圓雕兩大一小三尾鱖魚游弋水中,利用黑白二色巧雕成雙色魚佩,黑玉琢體裁為一魚,圓圈眼,口微張,上顎長卷,身體豐腴
肥壯、以陰刻線細琢鱗紋。魚尾巴呈剪刀形,遒勁有力;身下稍小一白魚,似伉儷如影隨形,姿態皆肖,亦圓目胖頭,背鰭聳立,昂頭擺尾作游曳之狀,整體造型飽
滿靈秀,溫婉可愛。白魚身下又依稀可見一更小之魚,三魚如貫,惹人憐愛。
此玉把件運用隨形圓雕技法,留皮俏色巧琢,線和面巧妙結合,拋光瑩潤亮麗,古拙大方。其佈局疏朗,雕游魚圖,精工細琢,生動寫實,魚之藝術造型時代特徵明
顯,是金元時期流行的“春水”魚藝術意象,常與水草、纏枝蓮相伴隨,寓意“水草豐美”“連年有餘”;又以鱖魚形象,更添“富貴連連”之美意。
明 白玉帶沁臥狗 4.5 cm. 中國古代動物造型的玉雕,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大量出現。尤其是陝西寶雞等地西周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動物形玉雕,以生動可人,貼近自然為特色,頗受矚目。
本件玉雕臥狗,玉質白潤,局部帶黃色沁,如游絲、像流水,富有美意。器物雖然小巧,雕工卻十分精細,造型亦栩栩如生。狗呈趴著的姿勢,後腿蜷曲,前腿向前,頭枕於前腿之上。這是犬類常有的姿勢,體現出雕刻者的觀察力。
其造型亦可愛生動,與明代一般程式化、裝飾性的犬類造型不同,而也有上古古意。這大約是明代文人崇古心裡的一種印證。此外,狗因叫聲“汪”通“旺”音,有招財的俗意,故而玉雕取此形象,亦深得人心。
元 玉雕魚 5.5 cm
元代蒙古統治者一年有兩次重要的狩獵季節:“春水”與“秋山”。春天到水濱去獵大雁、天鵝等珍禽,並在河中鑿冰捕得頭魚後張筵慶祝,盛況空前;秋季至則縱
馬前往山林圍獵野獸,並大宴北方諸王、高麗使者。這種活動沿襲自契丹、女真政權,以此為題材的玉雕,被後世稱為“春水佩”和“秋山佩”。如“海東青攫天
鵝”、“春水魚藻”即為此題材常見玉佩造型,皆以極深鏤雕法處理,鏤空起突,立體感極强,逼真生動,形神兼備,攝人心魄,充分展現了遊牧、漁獵民族的生
產、生活圖景。本品為“春水蓮魚”紋樣,鰱魚體態纖長,扭身仰首,嘴微張,身體豐腴肥壯,呈騰躍之姿,魚尾呈剪刀形,遒勁有力。其身上無鱗,纏繞瑞蓮一支,含苞待放,寓
意“連年有餘”,平添吉祥。整件玉佩玉質潔淨瀅透,局部受黑沁,率真自然,別出意趣。元代玉雕魚多取鱖魚形象,以鰱魚為少見,更顯此佩彌足珍貴。
唐 黃玉帶沁駱駝嵌飾 4.5 cm.黃玉質,呈片狀,近棗紅滿沁,恰似駱駝身上絨毛之色,古穆斑駁,拙古沉穩。駱駝呈跪臥歇息狀,回首顧盼,目鼻誇張,耳部寬碩,形態溫和,身形飽滿,背部起單峰,後尾前卷,緊貼於臀。
藝匠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身體的輪廓及四蹄,整體造型渾樸,玉質溫潤細膩,包漿圓潤。駱駝身上無繁複紋飾,只以淺浮雕、壓地和細陰線等技法表現出駱駝逼真的形態,神情寧靜,身體比例捏拿準確。背面光素,僅中央穿牛鼻孔,便於穿繫。
明或更早 玉雕高浮雕螭龍紋劍璏 9 cm.
劍
璏是古代裝飾在寶劍上的玉飾之一,一般固定在劍鞘鞘身一側,其上的扁方孔可穿過腰帶,使得寶劍劍鞘能够固定在腰間,方便佩戴和取用。劍璏與劍格、劍首、劍
珌一起並稱為“玉具劍”。這一套與寶劍相關的玉佩飾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而流行於秦漢。它們製作精美,用料考究,代表寶劍主人的身份。
黃玉質地,局部帶沁,玉色富有變化。整體器形仿古,有秦漢意蘊。其主體以高浮雕手法,雕飾有一螭龍,其細身長尾,匐於璏面,回首而視,身形流暢,給人以律動感。
到了明清時期,玉劍璏已不再具有當年的佩戴作用,它與其他三件“玉具劍”分離,而單獨演變成為一種專供把玩、觀賞的玉器。許多人還將它作為鎮紙使用,視它為文房用具,稱之為“文帶”或“昭文帶”。這件器物就是明代的一件仿秦漢古意而具有明代擺件及文房特色的玉器。
宋 白玉帶沁璧 9.5 cm.
玉質堅硬,其表面不均勻地分佈著黃土色的沁色,可見其年代久遠。沁色如雲絮、如血絲,為這件器物增加了不俗的美感。這件玉璧中有圓孔,圍繞圓孔向外有兩層紋飾帶,主要為雲雷紋和乳丁紋,頗具古意,為宋代摹古之作。
六朝 玉雕龍鳳佩 5 cm
玉質青白,通透,溫潤光澤。佩呈S形彎曲平板形,造型乃龍鳳合體,龍首鳳尾,一昂首仰視,一低垂俯瞰,首尾呼應;身軀飾以如意紋,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滿而又和諧。
細部用游絲描雕,刻畫繁密而不亂,精美至極。造型回環不斷,象徵吉祥如意,福延綿不絕,亦便於佩系懸掛。
此佩構思奇巧,琢刻完美,造型靈動,充分表現了六朝玉作輕盈秀美,飄逸靈動之風,是玉器中之上品。
宋明 玉雕俏色螭龍紋璧 6 cm.傳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螭即為傳說龍的九子之一。《廣雅》有雲:“無角為螭”,所以螭是一種沒有角的小龍。一般螭的形象:無角,身長,四爪,長尾。當
然螭的形象歷代也有變化,這件玉璧上的螭的形象屬於比較經典的。螭能辟邪,它常出現在印紐、屋脊、玉器、青銅器、以及瓷器上,即象徵器物主人的地位,又為
器物主人帶來美好的祝頌。
這件器物為俏色玉雕的典型,其以玉色烏黑處雕刻成螭龍,而玉色淺白處則減地平雕為底。玉璧兩面均有雕塑,各雕一大一小兩隻螭龍,兩龍互相呼應,且其中大龍的尾部從中間的圓孔處延伸到玉璧的另一面,使得兩隻龍不僅有呼應且有互動。此外,器物局部有沁色,顯得頗有古意。
明 白玉帶沁龜背形墜 3 cm這種中空的龜甲形象,而非整隻鮮活的烏龜,是中國玉雕史上一個獨特的題材。其起源確鑿地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安徽省含山縣淩家灘墓葬中曾出土有新石器時
期的玉器,其中就有這種中空的玉龜甲。學者們普遍認為這與當時的巫術和占卜文化相關。不過這件明代的白玉龜甲,早已與巫術無關,而是明代文人們崇古心裡的
一種體現。明清時期,人們常製作這種玉龜甲用以穿成手串,或多寶串,以作文人們把玩之用。
玉
質堅硬,白中帶黃色沁。其造型為一龜甲,有意思的是:背甲部分黃沁較多,整體顏色較黃;腹甲部分沁色較少,玉質白潤瑩透。腹背兩面形成顏色上的對比,亦巧
妙地契合了自然龜甲的形象特色,實為難得。該件玉龜甲,整體以寫實手法雕刻,背甲部分為連綴的六邊形紋路,並環繞有一圈裙邊;腹甲部分中心對稱,分為八個
塊面。本件器物在刀法上,顯得大膽而灑脫,不拘泥於無益的細節,給人洗練的印象。
明 青白玉紅沁螭龍紋帶板 5 x 8 cm
所
謂玉帶板是裝飾在腰帶上的一種物件。玉帶板歷史久遠,歷代形制各不相同。在明代,玉帶板象徵等級,其制度十分嚴格,洪武時規定只有王候和一品以上文武官員
才能使用玉帶板,其他人不能使用。嘉靖時又再次强調了玉帶板的規制和適用人員的範圍。明代帶板有麒麟等祥瑞圖案,也有一般的花卉、人物、動物等圖式,龍紋
的規格甚高,一般為皇帝專屬或者經皇帝特許才能使用。
玉色青白並帶大面積赭紅色沁,色彩古樸渾穆。在器物的正面,淺浮雕以一飛騰之龍,龍首昂揚,龍爪勁健,龍尾上翹,整龍似從雲中而來,正要往人間顯聖。在漢以前龍形象上有符合後世審美特徵的改良。
明 帶沁玉瓶 9 cm.
玉質堅硬,玉色雜糅,局部有黃色、褐色的沁色,顯得古意非常。該玉瓶的造型模仿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樣式,其圈足、鼓腹、頸部略收,敞口,帶雙耳。玉瓶周身排布有多層紋飾。最上層類雲雷紋,最下層類變形蟬紋。古樸的造型,配合年久而生的沁色,整件器物充滿濃濃的復古之意。
明 白玉童子 5 cm.
和田白玉為材,緻密溫潤,瑩白無瑕。立體圓雕童子,眉如遠山,目若垂星,鼻直口正,大耳有輪,面容凝重,衣長袍束腰,單腳踩祥雲,金雞獨立,翩翩而來。匠師運刀流暢,衣帶衣紋隨風飄動,生動傳神。
宋 白玉詩文剛卯 2 cm玉質瑩白,打磨細緻。作四面方柱體,中央有天地孔,外壁四面各有陰刻兩行隸書銘,每面兩行,總三十四字:“正月剛卯既央,零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蠖剛癉,莫我敢當。”銘文爲漢代以來的常規範本,筆觸金石韵味十足,是古代辟邪文化的寫照。剛卯起源于漢代,以辟邪擋灾之用,漢代之後,鮮爲少見。本品爲宋代仿古之器,頗具意味。
宋 玉雕滿沁剛卯 2.5 cm
剛卯是漢代人佩以驅逐疫癘的佩件。西漢時“凡著朝服,必須佩戴”,王莽執政時期,曾因避“卯”爲劉字的部首而一度廢除,入東漢則繼續流行。剛卯因于正月卯日製成,故名剛卯,與“嚴卯”同爲佩飾,有辟邪作用。
漢代剛卯刻字爲古代殳書,减筆假借,非常難認。以後朝代剛卯,也有用漢隸或小篆。銘文中“庶疫剛癉,莫我敢當”是說老百姓的疾病,因爲有剛卯在身,也被通通擋住。因剛卯有如此“神效”,漢以後佩帶剛卯的習俗雖淡,民間仍流行不墜,以保平安。
玉質滿棗紅沁,歷經年代久遠,包漿古穆,顔色深熟。整器作四面方柱體,中央有天地孔,外壁四面各有陰刻兩行隸書銘,應把玩孰久,字迹依稀可辨,每面兩行,總三十四字:“正月剛卯既央,零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蠖剛癉,莫我敢當。”
明 白玉释迦牟尼佛雕像 6.5 cm
整
器以橢圓形累絲制佛光背托,底部爲蓮花形底托。中央鑲白玉釋迦一尊,佛像結跏趺盤坐,高肉髻,面部清秀,五官清晰,雙耳下垂至肩,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上刻
衣褶紋,雙手結禪定印,造像小巧玲瓏,雕琢工藝較爲粗獷,包漿渾實。蓮座兩旁各生出一枝蓮花,靠白玉釋迦而依,兩側蓮葉內、頭像上方、蓮座下方共嵌六顆各
色寶石,尤顯顔色絢爛,富貴華美。本品造型美觀,工藝精湛,金玉寶石集于一身,氣派非凡,爲明代皇室裝飾品之工藝風格。國家博物館藏明代萬曆的鑲玉佛寶石鎏金銀簪,與本品風格、大小,工藝等幾近相同,可論較相玩,據此可推測,本品也極有可能爲明代皇室使用的簪飾,爲簪飾的簪頂部分,尤足珍重。
明 青白玉苍龙教子带钩 9.5 cm. 玉質溫潤,運用鏤雕技法,鈎首雕做蒼龍,望向幼龍,盡顯溫情,有望子成龍之意,爲明代經典玉雕題材。
明代玉帶鈎除了最爲經典的蒼龍教子、望子成龍之外,有些鈎身雕鳥獸、蟲、魚等圖形,紋飾設計頗具匠心。雕琢細巧精緻,紋飾創新較多。玉質帶鈎出現較早,戰
漢時期已普遍出現,基本結構爲鈎首、鈎頸、鈎體、鈎面、鈎尾、鈎柱、鈎紐等組成。帶鈎的用途廣泛,它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可謂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合。
明 白玉飞天 6.7 cm.
飛天,也稱“香音神”,梵名爲斡同婆,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是歌神幹闥婆和樂神緊那羅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他們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爲天龍八部衆神之內,乃佛教中賜福于人間的仙人,能樂善舞,散發芳香,任游東西。
本
品以白玉雕成,玉質潤澤,凝滑如脂,巧妙運用鏤雕技法,作飛天。飛天體態輕捷,丰姿秀麗,昂首振臂作騰飛狀,飄逸輕盈,裙裾翻飛,長帶飄舞,有“霓裳曳廣
帶,飄浮升天行”的意境。整器雕刻精湛不落窠臼,將鏤雕、浮雕等多種技法融合,綫條流暢,刀法清晰,無多餘刀痕,是玉雕珍品。
六朝 白玉羊 2.5 cm.
西
漢大儒董仲舒有雲:“羊,祥也,故吉禮用之。”可見羊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極爲重要的象徵意義。另外古有“三陽開泰”一語,語出《易經》,指的是新年裏,也即
立春,陰消陽長,萬物復蘇。人們常常以此語爲歲首的祝頌之辭,也寓意好運將至。“羊”通“陽”音,于是人們便將羊的形象與這一寓意極好的語彙聯繫在一起。
白
玉質地細膩緻密,溫潤綿密,器表包漿瑩潤,色澤光鮮含蓄,呈現古樸莊重同時不失典雅靜謐之美。白羊立體圓雕,造型精湛,打磨潤澤飽滿。玉羊作伏臥狀,四腿
曲跪,收于腹下,且腹部著地,呈靜臥姿。尾巴肥短,自然下垂,溫順可人。臥羊呈揚首之態,雙目凝眸,口唇部雕琢細膩,竹節式羊角卷于腦後,神態嫻靜舒泰,
予人憨態可掬之感,流露溫順乖巧之姿。中貫圓孔,用于穿系佩挂。
此件玉質白若凝脂,油亮的玉色表現得肥潤豐滿。造型簡潔明快,雕刻綫條細膩,流暢準確,端莊中亦不失靈動,題材討喜吉祥。
明 青白玉螭龙纹带钩 5 cm玉質溫潤雅致,撫之細潤光滑。帶鈎呈盤龍狀,寬鼻,鼓目蝦須,頭生圓滑雙角,頭頂生鬣威嚴赫赫。龍身立體雕琢成鈎身,雕以雲紋相飾,布局緊凑,層次分明,其下有突起的方鈕。盤龍昂首直視,神采奕奕,屈身靈動、宛轉曲折處毫無滯澀之感。
整器造型雖則小巧,然則打磨圓渾,雕工簡練精湛,刀工嫻熟卓絕,綫條流暢,刻劃細膩。帶鈎,古人一般用于束腰、鈎挂衣物或作隨身小物品,或與配飾成組使用。
明末 白玉俏色苍龙教子璧 9 cm傳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螭即爲傳說龍的九子之一。《廣雅》有雲:“無角爲螭”,所以螭是一種沒有角的小龍。一般螭的形象:無角,身長,四爪,長尾。當
然螭的形象歷代也有變化,這件玉璧上的螭龍形象屬于比較經典的。螭能辟邪,它常出現在印紐、屋脊、玉器、青銅器、以及瓷器上,即象徵器物主人的地位,又爲
器物主人帶來美好的祝頌。
此
仿古蒼龍教子玉璧,玉質滋潤,瑩潤若脂。正面高浮雕若干條龍布滿玉璧表面,穿騰于雲朵之間,玉璧周旁更有蒼龍兩條,餘者皆爲螭龍,呈蒼龍教子之景。蒼龍龍
神態威猛,肢爪有力,動態優雅;小螭龍粗壯有力,身形遒勁,神龍活虎,爲明末清初之典型風格。頗有新意在于一螭尾部從中間的圓孔處延伸到玉璧的另一面,使
得玉璧動靜結合,相互呼應,其巧思無限。
整器造型厚實,布局精巧,琢刻質樸,爽利生動,顯出雄健剛毅的氣質,頗得古意。蒼龍與幼龍共居一璧,不僅顯器物生動非凡,更得蒼龍教子之美好寓意。難得的是璧表絲絲棗紅皮色,爲這件作品增加了許多魅力。
唐 玛瑙鹿4 cm.《符瑞志》載:“鹿爲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由此可見,鹿在古代常常被當作瑞獸,代表祥瑞之兆。唐朝時,因爲“鹿”與“祿”
同音,因此,與爵祿有關的圖案,大多都以鹿爲代表,因此這一時期以鹿爲題材的擺件及圖案紋樣較多,造型可謂千姿百態,豐富多彩。此瑪瑙鹿玉質通透,鹿做臥姿,菱形眼,做回首凝眸狀,耳朵上翹,雙角呈如意靈芝狀散開,短尾緊貼。雕刻雖簡潔不羈,但綫條流暢,小鹿回首凝望,似在沉思,有一種獨特的靜物之美。
宋 白玉持莲童子 5.5 cm.
“持蓮童子”盛行于宋金時期,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安樂。手把蓮花的童子實爲佛教“摩睺羅”,爲蓮花化生的童子,“蓮生童子”源于此。此器刀法粗獷,姿態活潑。表現出了童子的天真性格和琢玉匠師高超的藝術水準。
局部有褐色沁斑,整器呈片狀。童子圓頭圓腦,八字眉,葱管鼻,小口,月牙形耳,大頭小足,身材肥胖,雙手持荷蓮,花覆頭頂,上身穿方格“米”字紋開身對襟背心,下著肥筒褲,爲典型宋代玉雕童子的雕琢風格,明清以後的持蓮童子,其蓮逐漸不過頭頂。
明 鸡骨白梅花玉洗 11 cm.玉質凝密,溫潤柔滑,整器呈鶏骨白色,圓琢五片梅瓣圍迭成器,內心中央凸飾花蕊。通景雕梅花,花開數枝,枝幹游離,于器身交錯,或含苞,或怒放,或錯節盤
曲在洗池周圍爲足;花葉或舒展,或捲曲,瀟灑閑雅,動靜結合,情趣無盡,意境契合,渾然一體,絕無俗姿,俏色巧雕梅花堅勁突出,正所謂“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不愧爲“花中清客”。
整器製作極具創意,形制也不拘一式,幷與裝飾內容融爲一體,別具新意,端莊雅致,雕工之精,隨處可見。玉人雕琢精湛,妙用玉質構造景致,天然自成更顯梅花之冰肌玉骨,形圓意清,神柔氣剛。
明 玉鴞 4.5 cm. 白玉鴞呈蹲坐姿,玉質瑩潤,宛若荔枝,鴞喙鈎彎曲,寫實生動,圓目怒睜,雙翼置于兩側,做停立狀。羽翼豐滿,刻劃精細,簡潔生動,顯示工匠的技藝高超。穿天地孔,既可賞玩,也可佩戴。
明 文官白玉圆雕像 14 cm.白玉質,瑩潤無暇,圓雕中國古代文官造型,長臉,廣頤垂耳,臉帶微笑,頭戴進賢冠,身著圓領長袍,袖口微廠,腰勒寬頻,俐落合體,雙手合于胸前,右手腕挂珠串一副,脚上著布履;身上衣袍無繁雜紋飾,以流暢簡潔綫條勾勒衣紋自然褶皺,毫無拖沓累贅。
文官神情、衣著、表情無一不透露出所應有的文質彬彬,衣冠儼儼,文官腰板筆直,抬頭前視,姿態端莊而毫無諂媚阿諛之態,不卑不亢,令人稱嘆。其身著公署之常服而非朝服,透露出明代朝中對文武官員日常儀態儀容之標準規定,工藝規整,琢磨精製。
明 青白玉镂雕灵芝纹带板 10.6 cm.
明代有嚴格輿服制度,《明史?輿服制》載官員之帶飾“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鈒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品、七品素銀,八品、九品烏角。”玉帶在明代品級最高,爲帶中之首,凡內閣大臣未晋公卿者,不敢用玉帶。
此帶板一片,白玉製成,四方形,帶魚尾,玉質溫潤油膩,雙層透雕,精美絕倫。上層爲仙草靈芝一叢,生長于山石之上,枝葉繁茂,盤桓捲曲,猶如蟠螭,包繞五朵靈芝,兩兩相對,而一朵爲其拱繞中央,勻稱靈動,底層爲窗欞式錦地紋。
《明宮史》稱佩玉帶“冬則光素,夏則玲瓏,三月、九月則頂妝玉帶也。”所謂“玲瓏”即此種透雕圖案的玉帶。畫面立體感强烈,靈芝象徵祥瑞,寓意吉慶,以纏枝花紋環繞,精美繁複,與網底相互映襯,顯示出了高超的工藝。此牌明代風格特徵顯著,爲難得的佳作。
宋 白玉狻猊 4 cm狻猊之形象隨佛教傳入中原,爲文殊菩薩坐騎。因喜坐,常以之蹲坐佛寺、宮殿門前,又以其喜好烟火,人們便常將其塑于香爐蓋上。宋代狻猊形象尤爲受上層官貴
喜愛,北宋汴京皇家苑囿裏飼養有各種珍奇异獸,多爲海外進貢,其中便有狻猊;《玉海》引楊侃《皇畿賦》載玉津園中豢養珍禽奇獸:“則有麒麟,含仁騶虞,知
義神羊一角之祥,靈犀三蹄之瑞。狻猊來于天竺,馴象貢于交趾。孔雀翡翠,白鷳素雉。”
此
件玉獸以白玉雕琢而成,通體圓雕,圓眼尖耳,雙眼以雙條陰刻綫,尖耳,小鼻孔,四腿蜷曲,背有脊凸,臥趴地上,腹下四蹄,亦刻劃無遺。長尾蜷于身側,身形
矯健,四肢壯碩,雙目活靈活現。玉質細密瑩潤,沁色如灑金,獸身上不做過多裝飾,僅以灑脫的刀法刻劃陰綫表現肢體動向和表情,使得形象鮮活,生動可愛。
六朝 黃玉瑞獸 4 cm
黃
玉爲材,以圓雕技法作一瑞獸。瑞獸類辟邪,頭渾圓,S型長頸,短粗足,呈匍匐狀,昂首前方,長須下垂,神態威嚴;雙耳後仰貼于腦後,背部留孔作穿;腹部平
貼地面,前腿收于胸下,後腿微曲,周身無多餘紋飾,頭尾皮色斑斑,宛如騰雲駕霧,玉質潤澤,深淺相間,古樸自然;刀工行雲流水,造型穩重,氣韵飽滿,乃六
朝時期的玉雕佳作。
明 青玉帶沁封侯擺件 12.5 cm
擺
件由青玉雕刻而成,周身布滿水銀沁黑斑。青玉駿馬呈站立狀立于托板上,馬頭旁立著一根栓馬柱,駿馬的繮繩套于栓馬柱上。栓馬柱旁,一頑猴俯臥于地,搔首弄
姿間,頭微微向上仰,手持一物指向駿馬,調皮可愛。在玉器收藏中,圖案的象徵意義很重要,此擺件將馬與猴融于一個場景中,取其諧音,寓意“馬上封侯”,具
有官運亨通、吉祥如意、大展宏圖、指日高升之意,寄予那些希望馬上能得到官爵平步青雲的人們。駿馬雕工老辣,綫條簡潔明瞭,不失靈動之氣,光色沉鬱古雅,玉質溫潤肥厚,細膩緊密。所帶沁色使整件器物更顯韵味,頭部沁色較多,尤如棕色鬢毛,爲擺件平添了一番明代尚古之趣。
明 青白玉帶沁馬 6 cm.
馬以白玉爲料,圓雕而成,玉料質堅理美,油亮溫潤,馬身壯碩,側伏于地,馬頸修長,回首而望,兩後蹄抬起,尾部斂于後腿之間,正翻滾于地上,仿若撒歡。俏色妝點馬首,頸部鬃毛濃密整齊,披散于背上,四肢粗壯有力,肌肉綫條清晰,蹄腿刻劃生動。
匠人精准地抓住了馬兒卸下鞍韉,浴于沙土時的放鬆姿態,馬馴順高潔之習性,表現盡致。馬鬃、馬尾修長輕巧,飄然若動,刀工巧妙。
明 玉辟邪 8.5 cm 《小爾雅?廣言》:“辟,除也。”辟邪之義,是驅走邪穢,被除不祥,古代織物、軍旗、帶鈎、印鈕等物,常用辟邪爲飾。
玉色青白,圓雕而成,首微昂,前視呈立姿狀,頭生雙角,貼于腦後,闊鼻開口,牙齒鋒利齊整,雙目圓睜,下頜垂短須,前足上生羽翼,四足踏于地面,肌肉結實有力,形態逼真,令人望而生畏。褐沁色點綴于臀部,更添威風。整體包漿潤澤,古意十足,有漢代風韵。
明 青玉瑞獸 6 cm以青玉圓雕而成,依石就勢刻成抬頭直視形態,作屈身趴伏狀,雙耳捲曲呈如意形,頂部卷獨角,面部似獅,圓眼大鼻,突吻含齒,神情緊張肅穆,不怒自威。肌肉
飽滿,體態健碩,四肢强健,背脊凸出,豪邁遒勁。兩前爪伏地,躍躍欲起,充滿動感。雕琢刀法精緻細膩,鮮活飽滿,五官、眉毛、肌理、爪趾皆栩栩如生,瑞獸
肢體語言表達清楚,著重突出神態與情趣,渾圓豐滿,極爲罕見。
明 螭龍紋玉佩 6 x 4 cm 螭龍紋是常見傳統裝飾紋樣,《說文?蟲部》釋雲:“螭,若龍而黃。”其形盤曲而伏者,稱蟠螭。螭龍紋最早見于商周青銅器上,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之稱。
此璧白玉質,環形,以高浮雕手法雕螭龍紋,螭龍兩條,一上一下反向而對,作追逐嬉戲之態,身軀蜿蜒捲曲,長角後靡,包繞橢圓形璧盤一周,靈巧生動,恣意無拘,點綴以蒼色沁紋,如穿梭水雲之間,古意盎然。
唐 玉魚 7.5 cm.
古人以魚與富餘的“餘”諧音,寓意連年有餘,又以魚多子,象徵子孫綿延,多子多福。受佛教傳入影響,唐代日常用器上開始大量出現游魚、雙魚等造型,其形象依據現實而剝離,豐腴吉慶,別有意境。本品圓雕,青黃玉質,年歲悠遠,背鰭和尾鰭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褐沁。背部穿孔通于腹部,供穿系佩戴。舌狀,以陰綫勾勒輪廓頭部,口微張,橢圓目;身體兩側出
廓雕琢出一對半圓型魚鰭,魚身上陰綫刻出鱗片,鱗芯琢以陰綫,排列整齊分明。造型古樸,雕刻刀法簡練。寥寥數刀,簡潔靈動,古拙自然,意趣盎然。觀此游魚
一尾,翔于淺底,暢然碧波,焉知魚之樂也。
宋 玉兔 4.5 cm.
白
玉材質,立體圓雕瑞兔形象。根據天然玉色的不同,墨玉部分被巧妙的雕成兔首,隨著玉色的自然過渡,脖頸處兔毫宛然,全身雜以淺棕色兔毫,形象非常逼真生
動。造型可愛,體態壯實,弓身縮腿匍匐在地,透著勃勃生機。品相佳美,包漿溫潤古雅,雕工簡練有力,古拙大方,綫條流暢自然。
此件玉兔造型簡明,僅僅數刀,腿、足,五官乍現,神態憨厚古樸,簡潔流暢,正顯宋代雕工之精妙。
遼 白玉迦樓羅 4.5 cm.
白玉質,鏤刻爲人首面具形狀,雙眼及口部鏤空,髮髻如鬣,眉毛部位以淺浮雕描繪對稱葉狀花紋,攢于眉心,雙眼位置向鼻梁靠攏,鼻肥短,兩耳垂下,雙目圓睜,雙頰鼓起,似作怒吼之態。
元-明 白玉雕大鹏鸟 8.3 cm鵬,又名“鯤鵬”,傳說中一種奇大無比的鳥類,在中國、印度和西方神話傳說及古代文獻中都有相關記載或相似描述,因其與衆不同,後人多用鵬鳥比喻才華橫溢之人。
此件玉雕以鵬鳥爲原形,曲頸埋首于羽翼間,雙目炯炯有神,充滿靈性,靜中有動,更顯得鳥兒生動可愛。鵬鳥體型飽滿圓潤,羽翼豐滿,翅膀處因長時間埋于地下而生出沁色,恰好形成羽翼之點綴,平添幾分雅趣。包漿厚重古樸,雕琢工藝精湛簡約而不失意蘊,造型新穎別致,巧有心思。
宋 舊玉鏤雕萬字紋帶蓋琴爐 7 cm. 在文房用具中,琴爐地位之重,絕不可或缺。中國社會自古重視音樂,孔夫子制六藝其中就有“樂”。古代宴樂場上、文人學士的書齋中,都離不開琴、瑟、箏、
簫。爲了營造高雅清香的環境,同時也爲了便于計時,在彈、吹樂器時都要燃香助興,于是專門爲撫琴彈箏用的小型香爐也就應運而生,幷且起了一個極雅的名字
——琴爐。此琴爐器形小巧別致,造型規矩,素身無紋,亞光處理,潤澤自然。年代久遠,玉質受沁,呈色古穆,更爲難得的是,此爐帶原蓋,蓋面鏤雕萬字紋,更有書院佛堂靜修之感。
由于古代文人用琴爐燃香一次一支,故爐體要小巧玲瓏,置于琴桌前更顯雅致。古人在書齋撫琴,裊裊縷青烟,陣陣幽香,直抵身入仙界、物我兩忘之意境。若能有幸收藏此品,可以想見深院之中,此爐安放幾案之上,體會當時古人風雅之景。
明 火烧玉觚及玉琮 觚 H 19.5cm; 琮 H 3.8cm W 4.2cm
方型玉觚四面及棱边出戟,外壁上层及下层饰矛头纹,上方减地浮雕螭龙,腹部则以粗线阴刻巨眼兽面纹,玉质青中带黑。玉琮白褐色相间,短方柱体,唇口及足处则成圆柱,取「天圆地方」之意,四边方角外壁均呈现多条横棱及兽面纹,阴刻硕大圈眼,内壁则光素闪滑。
宋明 黄玉雕异禽摆件 H 3.7cm; W 5.5cm
玉雕动对象丰富多彩。现实中的牛马走兽,皆能见诸玉雕。同时也有很多神话中的瑞兽珍禽。这件黄玉雕件选材栗黄温润,其造型颇为少见。以精致雕工雕出翅膀,羽纹分明。双脚有蹼,呈卧坐。整体看来似回首的大雁,却有鹰钩嘴,如海东青,又有锐利的目光。或为传说中的异禽。
明白玉兽面纹盒
本
件香盒白玉材质,玉质莹润,质地紧密。仿商代青铜器制式及纹饰,由盖及盒身组成,子母口,扣合严密。平面呈方形,有如两个斗相对。盖面上作四兽目,每个角
度看皆似两兽面。底部做矮圈足。器盖和器身装饰亦相同,四棱和四面中部有棱脊等分,四面上浅浮雕兽面纹,每个兽面纹又有如两只对立的凤鸟,纹饰构思巧妙。
整器身材虽小,但工艺精湛,构图排布错落有致,颇得上古礼器之神韵。
明晚期 火烧玉雕灵芝花插
此件火烧玉灵芝花插是人工作色,杯身为一大灵芝,上阔下窄,其下方有数株小灵芝悄然生长,大小聚散,各尽姿态。灵芝有如意之愿,故此杯涵有「长寿如意」之美意。通观此器,其雕工极为上乘,加以作色,素雅清心。
明 白玉雕龙纹佩饰
白玉质,质地莹润可爱,如膏似腴。镂空雕行龙驭风而走,再阴刻毛发、云纹。此龙形体矫健,毛发所刻线条纤细流畅,故可见其行云如风之势。
明 玉雕瑞兽摆件
玉质轻巧通透,带有光泽。圆雕瑞兽昂首,长眉杏目,鼻梁粗短,大嘴长身,头生两角,蹲伏于地,四爪粗壮结实,身材矫健,线条优美。背部刻有髦毛,尾巴向左摆动,生动流畅。
宋元 白玉飞天式莲花童子佩
白玉微有浅褐黄色沁,扁平状,立体雕刻,侧面的童子伏卧于一片大莲叶上,生动活泼可爱。童子俯身挺胸昂首,梭形眼,小鼻,口微张,后脑勺凸出,双手戴镯,
捧一个瓜果至于胸前,身穿米子纹上衣,双脚腕亦有玉镯,下有一片巨大的莲荷叶托浮,莲叶翻卷,并以密集的阴刻线饰叶脉纹,并有枝梗缠绕,更有一枝梗延伸绕
至头后。
元 白玉鹰熊纹带饰
白玉质地温润晶莹,长方形片状,有四倭角,单面镂雕而成。本器
描述双鹰栖憩于树上,边有一熊经过双鹰一回首,一向下探头打量。熊亦发现树上双鹰,回首向上瞅,张嘴发出吼叫声;双鹰中间有一圆形双层的的吉祥结,其下两
侧饰以太湖石,均寓意吉祥,双鹰基本造型相同,刻划细腻写实,熊的刻划则较抽象、简练。
「鹰」音同「英」,「熊」音同「雄」,合为英雄。林中鹰熊(英雄)相会,此后风云际会大展宏图,对有雄心壮志的英雄们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激劲。背面平素无纹,有四对牛鼻穿孔可供缝缀,当作为带饰用。
元 铜鎏金嵌白玉狮戏球带饰
白玉质,晶莹温润,方型四角弧圆,外有一鎏金铜框
带扣,中间白玉以高浮雕琢一狮戏球。狮子橄榄形眼、大水滴鼻、兔形嘴、鬃毛卷卷垂肩、双耳竖立、身躯丰腴壮硕、四肢粗壮、掌趾拳握、长尾曲伸、呈奔跑状;
有一彩带由肩而过,绑一彩球飘于身侧,其下有一片「踏脚石」,常见于金、元时代至明代;此狮造型独特,酷似人面狮身,神态怡然,狮纹为元代风格。 此器鎏金铜带饰后面有錾刻「大定年制」四字款,极为难得,从玉带狮纹的造型与风格看,此器应为元朝末年陈友谅时期之物。
金 白玉童子骑鱼佩
白玉晶莹温润,一面有秋葵黄色沁,立体圆雕一童子跨骑伏卧在一条大鱼背上。童子头额圆满,头发稀疏圆秃顶,以浅浮雕琢磨出五官,橄榄形眼中有一横阴线示眼
睛,小凸鼻樱桃小口,头侧有半环形双耳,身着长袖束腰短上衣,松宽裤,脚穿鞋,呈伏趴状,双手紧握着大鱼的头,双脚跨骑在鱼背上,娇憨可爱;鱼似鲤鱼,开
口有唇,圆凸眼,以双弧线示鱼鳃,鱼身肥硕饰菱形鳞纹,其下有腹鳍和尾鳍,鱼尾分叉外卷并饰长阴刻线。整器造型特殊,给人一种高速骑行的速度感,童子趴伏
的姿势让人有无限遐想。
宋-元 白玉仕读龟吐祥云鹤纹嵌饰
白玉略有灰黑玉斑及玉络痕,片状,单面镂雕而成。此器描绘一读
书人头包发髻,以阴刻线简饰五官,着宽大长袖长袍,衣褶飘逸,手持书简在园林中漫步阅读,有一侍女随行在后,侍女留发至肩,头后结鬟,以阴刻线简饰五官,
衣着与仕人相似;园林中灵芝卷草密布,有一仙鹤栖憩其上,口衔三枝灵芝,右下方有一灵龟昂首口吐祥云,云气袅袅而上。器背面平板有缀穿孔,当作带饰用。
宋 白玉龙头含珠发簪头
玉质洁白温润,晶莹无瑕,圆雕一龙首含珠。龙梭形大眼,眼中用二条弧线表示眼珠,上以多条短阴线表示浓眉,上颚宽短上翘并饰多条短阴线,嘴角延至后眼角。
张口露齿,衔一圆珠,下颚有须,颊后有鬓须,长发后飘呈波浪形;发尾呈锯齿状,细颈曲折并连接一长柄,从整体造型可知应为一簪头。
宋 仿汉母子熊纸镇 W 5.8 cm. 宋 旧玉龙形环 7.4
cm宋 古玉沁摩羯佩 5.7 cm宋 青玉龙形佩 19 cm.宋 黄玉仿古螭龙璧 6.5cm宋-元 白玉雕鹰熊摆件 H
10.7cm W 9.1cm元-明早期 白玉带皮苍龙教子带钩 11cm明或更早 黄玉骆驼摆件 H 3.5cm L 7.1cm明 玉雕瑞兽摆件 H 2.5cm明 黄玉雕三羊开泰摆件 H 4.8cm W 5.5cm
明
黄玉雕罗汉 H 5.2cm唐代
玉雕骆驼骑兽
6.9 cm.